源流世系

提龄公第五房文亮系三房志聪公长房应乾公支系彦清

日期:2012年03月31日 浏览:

明洪熙元年,提龄公第13世孙锺金玉为谋求更好的生存发展发展空间,遵祖训携次子崇响和三子崇信自广东龙川麻布岗远迁赣南信丰安息羊角垅定居(长子崇远留居原地)。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崇信公见安远龙泉堡社山下(今孔田社山)一派风光旖族,水土深厚,遂携子满贵、满玉自傲丰羊角垅迁此开基创业。为裔孙在安远生存发展的拓荒了新的环境,崇信公成为安远社山锺氏的开基祖。迨明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 满玉公裔孙举家自安远社山迁往广西梧州陆川定居后,从此安远社山锺氏,成为清一色的满贵裔孙。美丽的社山,地肥水美,孕育了有着崇文尚武精良传统的社山 人,作育了浩繁的英才俊彦。历史上曾涌现考授州同、礼部进士锺传瑞(字赐祯),康熙壬午科主考官锺秀宪(字典崇)和清代怀远将军、赣南左都督、光禄医生锺 彦韶(字九成)等名人秀士。仅明清两朝,就有进士14人,成为邑中王谢。近当代也是人才济济,有无锡无线电厂正团职军代表锺仁美,江西定南县委书记锺炳明,江西省石油公司赣州分公司总经理锺林炎,副主任医师锺和锺道清等一大批良好人材。可谓英材辈出,人杰地灵。

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00),崇信公裔孙在安远社山下创建一座雄伟宏丽祖祠,名曰:“叙伦堂”。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崇信公裔孙进行迁居安远史上的首次自力修族谱,族长锺连云兼主修之职,并定了20个字的辈份派语:“金崇贵铭锺,音良邦华秀,宣应英彦仕,声传万世昌。”第二次续修族谱时,又增长20个字的辈份派语:“仁和承景象,义顺兆家祥,懋德昭庭训,怀猷觐国光。”第五次续修族谱时,再定下了20个字的辈份派语:“文臣维祖绩,武相护宗纲,圣贤荣族纪,豪杰耀史章。”

社山“叙伦堂”自崇信公迁安远570多年来,现已发展成为拥有几万人口的旺族,仅外迁发展的人口,也是数以万计。先后外迁地点有:湖北利川,重庆万州、长寿、垫江、江津,四川大竹、邻水,广西梧州、湖南岳州和本省南昌、万安沙坪、南康坪市、大余新城、赣县大田、兴国德星桥、上犹紫阳、于都小溪、崇义过1河、寻乌桂竹帽、定南龙塘、信丰虎山、瑞金壬田、石城上里寨劣等地。今居住在安远县内的崇信公裔孙,重要分居在孔田、鹤仔、江头3个州里、11个村的19个村民小组,约计740多户,3500多人。现已传承了25代,发展到了“象”字辈。

崇信裔孙宣昱,从安远社山下到邻近的赣县居龙滩钓鱼,那里山青水秀,地皮肥沃,他每次都能在那里钓上许多鱼,便爱上了这个地方,于是他把家从安远迁到赣县居龙潭。如今这一支已传承23代,人口发展到3000多人。崇响裔孙元茂,从安远分居至定南县车步乡开基居住,几百年来,蕃衍26代,人口发展到6000多 人。社山崇信公裔孙遍布江西、两湖、两广、重庆等省(市、区),在今赣州市十八个县(市、区)中,有十四个县(市、区)有安远县社山族钟氏裔孙流布(仅宁 都、龙南、全南、上犹四个县无社山族钟氏裔孙播迁),足见安远县社山是赣南烈公钟氏提龄公应乾支系彦清(字金玉)裔孙发迹重要的集散地和摇篮。

“湖广填四川”受命徙迁“天府之国” 

一、 龙凤兄弟立基鄂川交界线。明清两朝,因为战乱、兵燹、灾荒、瘟疫等社会缘故原由以及“迁海”、“圈地”、“剃发”、“平台”等政治缘故原由,两湖、两广、赣粤等地 区居民大量向西部地区迁徙,史称“湖广填川”。在这空前浩荡的大迁移活动中,世居江西赣州府安远县社山的烈系锺金玉(转一世)第十三世裔孙锺英龙、锺英风 兄弟及其叔侄近十人,于乾隆十八年泪别族众,远程跋涉由东向西迁徙大巴山与武陵山余脉延长地区——湖北施南府利川县南坪汛与四川夔州府奉节县柏杨汛的结合 部开基立业。四周的小地名有“杨柳河”、“金子关”、“十字路”、“仙女塘”、“上营”、“石柱坪”、“堰塘坝”、“马蹄水”、“五谷庙”、“纸坊坝”。

这 里是湖北省的西疆,四川省的东疆,十分偏僻与萧疏,山峦起伏,沟壑幽深,荆棘丛生,豺狼成群,可谓“天高皇帝远”。先祖们昔时来这里是按官府指定方位或自 寻处所“挽草为界”(俗称“插草为标”),垦荒、开田、种粮食、兴特产、养六畜,一代接一代地艰苦创业,留下了锺氏族人深深的奋斗足迹与辛劳的耕耘汗水, 促进了鄂川边界人口繁衍和人种的优化,同时也促进了东南西北民族文化的大交融。两百多年来,这支“湖广填川”由赣而来的锺氏族人,发扬开基始祖“长风破浪 会偶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克难精神,勤耕不辍,勇攀岑岭,涌现了一大批分外典型的良好人才。共和国前的宗贤有:居住在上营十字路的锺万珍(十八世),虽 是一介屠夫,民国时期,他就率领家人大力发展莳植业与养殖业,年存栏牲猪50头以上,存栏骡马30多头,积蓄森林100多 亩;居住在杨柳河的锺世金(十九世),是一个在鄂川边界地区特别很是有名的人,他知书达理,广交乡邻,常常路见不平,鼎力相助,接济贫穷,不仅在民众中声望 高,就连在施南府内屈指可数的朱兴大老爷也敬佩他三分;居住在杨柳河的锺世玉(十九世),从小资质过人,弹拉吹唱、石木砖瓦力样样精通,是十里八乡少有的 民间艺人;居住在杨柳河的锺世碧(十九世),尽管不是科举文魁,但他满腹经纶,书法精湛,方圆乡邻每逢红白喜事,都是恭请他写联座礼房;居住在纸坊坝的锺 世科(十九世),带领一家人勤拔苦做,民国时期置业甚丰,拥有房产几十间、耕地300多 亩。共和国时期更是人才辈出:出生于五谷庙的锺昌龙与锺昌凤(二十世)兄俩俩,一个是参加抗美援朝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团职转业军官,一个是“老三届”高中毕 业的国家干部;生于杨柳河的锺仁义(二十一世),现为宣恩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据不完全统计,龙凤兄弟的后裔目前有30多人考入大专以院校,有50多人在国家行政与事业单位工作,有40多人获得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有20多人成为民营企业家。

二、 锺应长开基之地易名“锺家坝”。乾隆十八年八月十一日,童音未尽一脸稚气的烈系锺金玉第十二世裔孙锺应长,同生父宣弗、生母黄氏及三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应 弟、兆珑、应磊,快快乐乐地吃过一餐丰盛的早饭后,便与年长本身多岁的锺英龙、锺英凤、锺英才等几位房侄一道,离别胎血之地——江西省赣州府安远县社山 村,投身于“湖广填川”的移民队伍中。“少年不识愁滋味”。锺应长和房侄们翻山越岭、穿城过镇,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一个古属巴国的大山深处——湖北 施南府利川县南坪汛。脱离了田园,尽管他们一起上总滋长出一分特别的情感和深深的眷恋,加之天气热辣炎暑与缺吃少喝,身心极其疲惫,然而,世代坚强坚韧地 锺氏一门叔侄,始终没有提出制止脚步与退宿回头。他们内心十分清楚,“湖广填川”大迁播,是当朝皇帝老二下的一道昭谕,庶民百姓岂敢抗旨不遵? 应 长的辈份虽然比英龙、英凤、英才等高一级,但年小无知,品貌非凡的房侄们时刻对他的饮食起居通知备致,并热情授以劳动技能。很快,应长这位昔时的“小幺 叔”就成长为昂藏七尺的彪形大汉,同时心底善良,乐施于人,因而倍受团方四邻赞美。锺应长与名门闺秀魏氏结为夫妇之后,决定立基于称之“万里城墙”的齐岳 山下的官堰塘(注:此地昔时属利川县南坪汛四保一甲,今为利川市南坪乡大田村)。这里辽阔平坦,一马平川,素有“恩施三坝,不如南坪一岔”之说,土肥田 沃,盛产水稻,山上獐麂结队,水中鱼虾成群。官堰塘东邻古南浦县衙与营上集镇,南靠长堰塘古镇,西挨汪家营与野茶老街,北接谋道溪古场,附近还有“窵 林”、“潮阳寺”、“观音坝”、“泥鳅塘”、“寨子槽”等许很多多的优雅景观。锺应长看好这块风水之地,与妻一同伐木造房,开垦创业,繁衍发展。应长生五 子:英盛、英华、英世、英传、英常。因为人气分外茂盛,“官堰塘”易名为“锺家坝”(该名被《利川地名志》收录)。锺应长昔时在一竹木葱茏、空气清新之处 凿下的一口生活井,长约3米,宽约1.5米,深2米余,井水清亮,一年四季不涸不溢,被人们称之为“锺氏井”,曾被多家媒进行报道。锺应长构建的几间矮小木房,人们一向称呼“锺家老屋”。至今,“锺家老屋”还住着锺应长的后裔。

开基祖锺应长的后人们溯本思源,发扬先祖艰辛创业精神,秉承先祖树人毓秀之志,在各自的岗位励精图治,涌现了一大批能人秀士:应长公四世孙锺声扬(1846~1899), 字斜亭,从小资质过人,考入京师国子监(清代最高学府),成为安远社山迁此锺氏一族的首个“出头鸟”,后回利川做官,一身正气,正大光明,刚正不阿,誉满 山乡;应长公七世裔孙锺万槐,将四个儿子(世权、世奎、世山、世陆)悉数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国家干部;应长公七世裔孙锺万友,养育八后代不言苦,其中有三 个后代上大学、四个后代加入中国共产党、两个后代受到毛泽东接见、三子代胜现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与民族研究所联合党委书记(正厅级)……

锺应长“填川”以来,后裔已传承十三代到“景”字派,人口发展超过1000人。据粗略统计,仅共和国时期的中专以上学历者达100人,其中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河海大学等庞大学卒业的学士、硕士生达50多人,获得初级至教授专业技术职称的50多人,军界、行政、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达100人,享誉企业家称号的达2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