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世系

玉林钟氏源流研究报告

日期:2011年11月15日 浏览:

根据玉林宜万公各支系族谱的记载和民间传说,宜万公以上的源流有三种说法,分别是友武遐龄说,友武理说和绍京穆说。这三种源流中,友武遐龄说占主导 地位, 从清代乾隆时期起至今已有230多年,影响深远,基本被认可。友武理说上世纪末才出现,大多人不屑一顾。绍京穆说虽然早于友武遐龄说,并且后来又一向与友 武遐龄说同时并存,偶然甚至同载一谱,但始终不能占优势,几乎被忘记。三种说法,孰是孰非,莫衷一是。曾有钻研者提出质疑,但成不了天气。1989年,北 流市退休高中教师钟伯龙与玉林市粮食局干部钟显绩在编纂《钟氏溯源》时,对友武遐龄说提出了质疑,一石激起千层l浪,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细致。2010 年,中华钟氏宗亲总会在编纂《中华钟氏宗谱·总卷》的预备工作中,发现玉林宜万公支系源流混乱,烈接两系混淆,钟史研究部副部长钟树芳当即电促玉林钟氏文 化研究会,务必在2011年7月1日前梳通宜万公以上源流,不得有误。总会的指示引起了玉林钟氏文化研究会的高度正视,遂成立了由钟月林、钟耀明两位常务 副会长兼副秘书长与广西钟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钟纪钧(北流人)三人组成调查研究小组,开展此项工作。自2010年12月至2011年6月尾,研究小组翻阅 了大量族谱、县志、报刊杂志,赴东莞,下新会,上吴兴,走访族老长者,爬山涉水,勘查古迹,获得了大量信息,一些信息甚至是前所未闻的,特别很是宝贵,对源流 具有引导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如今我们将这些信息体系整顿,并结合我们的共同看法,向广大宗亲报告于下。

玉林钟氏源流研究报告

玉林钟氏源流研究报告

一、友武遐龄说是天方夜潭,以孙作父

友武(1040-?),烈公第46世孙,北宋福建汀州井秋坑人,进士,官至中丞。遐龄(1204-1278),烈公第52世孙,友武公七世孙,南宋人,出 生于福建汀州井秋坑,1248年兄弟5人由汀州迁广东长乐(今五华县)铁炉坝开基,成为钟姓烈系入粤始祖。遐龄子女较发达,钟灵毓秀,因此遐龄成为闽粤桂 赣几省响当当的历史名人。

根据玉林现存历史资料看,友武遐龄说最早出现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翰林院编修、广西正考官、浙江嘉兴秀水县人沈昌为吾族写的《钟氏家谱序》:“居家 垌者有友文、友武、友勇”,友武公“传大相,相传天柱,柱生五子,号曰五龄。遐龄生四子,名安、俊、全、亮。自宠公迁南康赣郡,其后由赣迁闽,居闽中者长 汀为盛,又迁南雄朱玑巷。至亮公始迁广东东莞茶园村。五传至玉京公,公生二子,长曰隆字雄万,次曰道六字宜万,在宋德佑时赶贼有功,封提刑使司。宋亡,避 居鬰林东凝乡,是为鬰林钟氏鼻祖。”从此,友武遐龄源流赓续被引用,遂成一流派:烈公……友武——理——大相——天柱——遐龄——亮——成道——学海—— 伯昌——享——玉京——宜万。清代的前期和中期为康乾盛世,政通人和,国泰民安,民间修谱之风甚盛,吾族各支多次修谱,都以友武遐龄为源流载入谱中。此举 一向传承至今,修谱者大多顺手拿来袭用,人云亦云,照本宣科,遂约定俗成,友武与遐龄就成了公认的玉林钟氏源流中的两位始祖。

玉林钟氏源流研究报告

2006年,广东钟氏宗亲会在五龄入粤开基的紫金县召开了五龄公专题研讨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族老参加,五龄的历史得到了周全中肯的总结,澄清了很多疑点,纠正了一些错误提法。精确了解了遐龄公,诠释论证友武遐龄说就容易了。

1、遐龄公1248年迁长乐铁炉坝,后又择居齐昌十二都蚕施村东坡岭,后徙东莞,南宋末,1263年又移居琴江都南岭。遐龄生五子:钟念、钟全、钟安、钟 俊、钟亮、分迁紫金县内14支系。钟亮生五子:钟朝举、钟朝钦、钟朝琳、钟朝振、钟明远。除钟明远留居南岭外,其余四兄弟外迁江西、四川。钟俊有裔孙迁东 莞,钟全第十几代孙也迁东莞。钟明远后裔在广西桂岭有分支,这都是一百年后明朝的事。经查,钟亮及厥后裔没有迁东莞的记载。所以,友武之七世孙亮公不是东 莞茶园开基祖。

2、遐龄公生于1204年,而宜万公生于1237年,比遐龄晚33年。按友武遐龄说,宜万公是遐龄公的第8世孙,如许,短短的33年就繁衍了7代人,每代不到5年,速度快得实在难以置信,简直是天方夜潭!我们认为,遐龄公与宜万公应该是远房叔侄关系。

玉林钟氏源流研究报告

3、 东莞茶园钟氏始祖亮公于宋隆兴间 (1163-1164)任福建归宁主簿,据此推算其当生于1120年前后,比遐龄公早80多年。按友武遐龄说,亮公是遐龄的儿子,那么儿子就比老子大80 多岁,又是天方夜潭!我们认为,遐龄应该是茶园亮公的远房曾侄孙。数典忘祖,以孙作父,本末倒置,有违伦理。

4、遐龄公幼子亮,估算生于1240年前后,比茶园亮公晚120年,两人不是同时代的人。所以,此亮公非彼亮公,同名而已。

从以上情况可知,遐龄公与茶园没有任何关系,把他视为茶园钟氏祖先是完全错误的,应该彻底纠正,不能够再以讹传讹,贻误子女。至于为何这种错误说法长期得 到广泛认同,传承几百年,《钟氏溯源》认为是由于“没有认真推考朝代顺序”、“有的依附过重,以为经过某名公整顿,自是滴水不漏,自作掩饰,因之放胆抄 袭,不再细究其弊端,从而谬种流传,贻误子女”。(

友武理说出现于2002年九龄支编写的一个族谱,发行的面不是很广,影响不大。此说把茶园和玉林公认的茶园开基祖亮公都抛弃了,把成行,成性,成道挂靠到 友武次子理之下,显明不妥。从谱中“24.317”这个数字看,编者是刻意寻求平均生育间隔时间。随意舍取祖先换来的东西族人是不能接受的。有武理说对后 代的影响不能忽视。

玉林钟氏源流研究报告

玉林钟氏源流研究报告

看 到这里,你大概会问,玉林钟姓族谱为什么乱成如许?答案很简单,就是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所有姓氏都不同程度有这种情况。古代史官跟着皇帝走,真实记录 统统运动,记录的这些材料初叫起居注,后来演变为国家历史,地方相沿写成志,民间相沿写成族谱。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府设谱局,主持修订百家谱,民间也模 仿修编本身的族谱,以便鉴定或确定各小我的出身贵贱,作为门弟、选官、继续、婚配的依据。所以,那时候的国史、地方志、家谱都是很真实的。唐末、五代十国 时期,各地农夫造反,天下大乱,门阀制度被废止,不管是士族族谱照旧庻民族谱,一侓被焚毁。从此,“亡失旧谱,上世次序不可复知”。
人们不知道先祖世系,昭穆伦次皆乱。宋朝的一批士医生忧心如捣,苏洵、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文天祥等主持编修了本身的家谱,从记住的先祖往下 写到最小一辈。欧阳修编修的国史《新唐书》和皇族家谱《宗室世系》则上 溯到了上百代,他本身的家谱《宰相世系》却只上溯到已知的五世祖,由于五世以上情况不明。

玉林钟氏源流研究报告

农夫起义兵焚烧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