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迁后居横坑成当地王谢
横坑钟氏祠堂里那副对联的下半句“三迁卜东莞,枝分岭厦横塘”指的是钟金入莞后,他以及他的子孙先后在寮步浮竹山和岭厦居住,最后于明永乐元年(1403),钟守呆才过来横坑住。据说钟守呆来横坑的时候已经53岁了,他是接受了马姓同伙的热情相邀,才带着妻子张氏从岭厦过来的。 据说当时的横坑山清水秀、桃红柳绿。虽然已经无法想象600多年前这里的景色,但我信赖横坑对于钟姓来说,绝对是一块风水宝地。昔时,钟守呆在岭厦居住时,原配张氏无法生育,搬来横坑后,纳了龙门县的廖氏为妾,才生了两个儿子。其中,横坑嫡系一世族钟横溪就是他59岁的时候才生的。如今横坑村里,还可以看到被他们钟氏族人称为祖母的廖氏坟墓。从钟横溪到钟渤,中心才隔了一代人钟松雪,钟氏在横坑就从外来人称为了当地王谢。曾官至大中医生得到皇帝犒赏在家乡建祠堂和家庙的钟渤,让钟姓人口在当地威望达到了空前。在封建社会里,一人中举,全族荣光。加上钟渤在家乡致力于建宗祠,立乡馆,修学宫,筑道路,为乡里办好事,推动了横坑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钟氏族人天然成了村中举足轻重的群体。经过600多年的发展,钟氏更是占到了横坑人口总数的九成以上。 后世忆访 钟氏因有先祖执政廷做官,渐渐成为大姓
●受访人:钟晃耀,《横坑村发展史》(广东科技出版社)编写小组副主编。 钟礼春,《横坑村发展史》(广东科技出版社)编写小组编委
记者:能也许介绍下你们钟氏先祖迁居横坑的历程吗?
钟晃耀:南宋高宗时期,“五龄公”(即钟提龄、钟遐龄、钟祯龄、钟祥龄和钟瑞龄五兄弟)从江西迁至广东长乐(今五华),后分迁各地。钟遐龄迁往河源紫金,厥后人后来又回迁江西,之后又迁回广东。横坑钟氏是由钟遐龄一支繁衍下来的,从“一脉衍南安派别潭头西埔,三迁卜东莞支分岭厦横塘”这副对联,就可知道我们的先祖再次入粤的历程。南宋末年,一世祖钟宙因战乱的缘故原由,和其兄弟五人一路从江西省南安府(今江西大余县)避祸到广州府龙门县,继迁往罗浮县西埔村(今惠州西埔村),后钟宙独自迁居归善县潭头村(今惠州潭头村)。钟宙的孙子钟金,也就是三世祖,因寻长子而携母及次子钟立成入东莞,后五世祖钟守拙和钟守呆发支岭厦、横塘(横坑)。横塘的钟氏就是由钟守呆一支派衍下来的,迁居路线是“寮步浮竹山--岭厦--横坑”。
记者:这里一向都叫横坑村吗?钟氏在这落户时是怎样的情况?
钟礼春:不是,这里原来叫“横塘”,“横坑”是后来改的。横坑这一带是风水宝地,早在我们钟氏先祖在此处定居时,这里就已有马、策、叶、林、何、刘、蔡、黄、卢诸氏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不过后来我们钟氏因有先祖执政廷做官,加上人丁旺盛,便渐渐成为这里的大姓。
记者:如今横坑钟氏人数有多少?整个寮步呢?东莞还有哪些镇(区)有钟姓?
钟礼春:整个寮步有10000多人是姓钟的,重要分居在岭厦、下岭贝和横坑。目前,横坑村中人口有4800多人,其中姓钟的就有4500多人。东莞其他镇(区)的钟氏重要分布情况及人数:茶山超朗和大朗蔡边,各有2000多人;虎门小捷窖和东城柏州边,也许各1000多人;中堂江南,2000--3000人;最少的是石排钟屋围,只有几百人。以上这几个地方的钟氏基本上都是从我们横坑迁出去的钟姓后人。每年端午节的时候,我们都会约请他们一路来划龙舟。另外,我们还会一路到珠玑巷、增城、惠州的潭头和西埔等地祭祖。
记者:还有族谱吗?祠堂呢?
钟晃耀:总谱我们没有保存下来,这本《颍川钟氏东莞横坑族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重建的,资料的重要来源是老人座谈会的回忆、一些房谱以及其他地方收集的钟氏源流资料等等。同时,我们也还到河源紫金和惠州等地走访调查,以获得事实和史料。我们在2003年修睦的《横坑村发展史》中的古代史和近代史部分的重要参考资料就是这本族谱。祠堂是在明朝嘉靖皇帝犒赏而建的,到目前为止,重建过两次,一次在清朝乾隆二十八年,另一次在1994年。解放后,祠堂一向用于做横坑小学的一时校舍,所以破坏不大。钟氏祠堂是东莞四大祠堂之一,如今是东莞市文物珍爱单位。
记者:你们钟氏祠堂牌坊上面的“四垣谏议”和“两省旬宣”是什么意思?
钟礼春:提及这个,我们就少不了说到钟渤公,由于这牌坊就是为他立的。“四垣谏议”是指钟渤公曾在礼部、兵部、吏部、工部这四个部门任过官,且有所成就;而“两省旬宣”则是由于钟渤公曾任过浙江和云南这两个省的左参议,都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
钟守呆 横塘钟氏始祖 钟守呆(1350-1422年),是横坑钟氏初始祖钟宙的第五世孙,生于寮步佛岭(今寮步浮竹山)。明朝初年,钟守呆因替侄儿充军荒僻之地,本身的家财尽被抄去。充军期满,他接受马姓同伙相邀,约明永乐元年(1403年)携原配张氏到横塘定居。在横塘,他勤俭持家,助人为乐,仪态飘逸,胸怀宽广,经常接济乡里,曾于路旁建亭煮茶水招呼乡里和路人,深受乡人赞美。钟守呆于明永乐二十年(1422年)辞世,享年72岁,临终时还教育其两个儿子:做人宜公理忠信,兄弟要友善。
钟松雪 明代闻名教育家 钟松雪(1433-1505年),生于横塘,自小聪敏好学,成绩优秀。壮年时,他外出游历经商,因经营得法,获利颇丰;再加上,他勤俭持家,家境日益富裕,后便回到家乡,埋头在家塾教书,培养儿孙及乡里子弟。他一生保持谦虚态度,平等对待乡亲,不与乡亲平民百姓争利,并且常做善事,备受乡亲们的敬崇。暮年时,他主持在广州仓边街建试馆一座,在东莞县城解元坊建试馆一座,成为东莞及广州一位闻名的教育家。钟松雪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逝世,享年73岁。
钟渤 获赐“钟氏祠堂”圣匾 钟渤(1457-1527年),字元溥,号东冈,为人刚强有节气。成化十三年中举人,弘治六年(1493年)中进士,任吏部刑科给事中8年;弘治十年(1497年)晋升徵仕郎;弘治十三年(1500年)晋升吏科右给事中;明正德三年(1508年)任浙江左参议;正德五年(1510年)任云南左参议。钟渤任职期间,弹劾不避显贵,办案公正,功绩明显,深得民心,明嘉靖二年(1523年)奉召进京接受大中医生任职,并接受皇上犒赏在家乡建祠堂和家庙,获赐“钟氏祠堂”圣匾一方。著有《东冈集》,有多首诗流传于后世。
钟映雪 驰名中外的文学家 钟映雪(1683-1768年),名戴苍,号梅村,横坑村人。少聪慧,七岁应童子试,长大后博涉群书,是东莞闻名的才子。清乾隆元年(1736年),钟映雪被保举上京考“博学鸿词”及“贤能方正”,皆因自谦而摒弃,后在家乡终身任教。著有《梅村文集》、《四吟集》、《情真集》、《倡和集》、《诗学津梁》、《史传偶记》等。钟映雪在文学上最大的贡献,是把当时在东莞一带广为流传的民间普通弹唱木鱼歌《花笺记》、《二荷花史》加以精心及细致地点评,并在整顿后重新刻印。他年八十五卒于家。
轶闻志怒杀日寇,血洒良横 1939年7月4日(夏历己卯年五月十八日),东莞良横乡人民与入村的日本鬼子,进行一场可歌可泣的大血战,也称“五•一八”大血战,是良横乡人民自觉组织的抗日爱国举措。在这场血战中,“良横乡联防队”队员钟振堆弹尽犹奋臂肉搏,被鬼子队长大刀砍断左臂,他仍继承坚持搏斗,直至双臂被砍,捐躯在几个鬼子团团围困之中。 “良横乡联防队”的其他队员:钟明干、钟淦堆、钟槐、钟吉昌、钟渠稳、钟洪法、钟直求、钟毛坤八位好汉,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肉搏中不幸被俘,被敌人押往峡口据点后,皆在峡口河边遭日军戕害,他们英勇殉国。良横乡人民用鲜血保卫家乡,写下了抗日杀敌光辉的一页。
地理志
横坑始建于元延祐年间 横坑,始建于元延祐年间,距今680多年。横坑村坐西北向东南,依山而建,位于东莞东南方,归寮步镇管辖,全村总面积8000亩,下辖南门、松园、北门、和合田、铁涌5条天然村。自横坑钟氏始祖钟守呆从岭厦迁居此地,子孙日渐繁盛,目前,全村人口有4800多人,其中姓钟的就有4500多人,占了差不多94%。寮步共有钟姓人口10000多 寮 步 境 内 共 有 钟 姓 人 口10000多人,除横坑外,岭厦和下岭贝也有钟氏后人。岭厦立村于公元1292年,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岭厦村位于寮步镇的西北部,东面相隔黄沙河与向西村相望,南与新旧围村相接,西南面与下岭贝相邻,北与竹园村接壤,面积1.3平方公里。下岭贝村邻近东莞东城区。全区面积为1 .6平方公里。均为钟宙后人。 东莞其他镇(区)的钟氏 茶山超朗和大朗蔡边,各有钟姓后裔2000多人;虎门小捷窖和东城柏州边,各有钟氏人口也许1000多人;中堂江南,有2000--3000人是姓钟的;最少的是石排钟屋围,只有几百人。以上这几个地方的钟氏基本上都是从横坑迁出去的钟姓后人。 历史存疑 “一脉衍南安”:南安在哪里? 关于钟氏的足迹,横坑钟氏祠堂里的一副对联有记载:“一脉衍南安,派别潭头西埔;三迁卜东莞,枝分岭厦横塘。”联中提及的地名大多确认,但尚未明确的是“南安”,这个地方究竟在哪里?据横坑钟氏后人的多方努力,认为联中提及的南安在江西,而不是如今的福建省南安市。理由有二:一是在1982年广东省测绘局出版的《广东省县图集》南雄县图业,可看到与南雄相邻的江西大余县城叫南安镇;二是横坑钟氏东冈家谱载:“二世广公讳汝言。由江西大庾县始迁广东龙门县。”而江西大庾县名称是由南安县沿革而来,该县建县时就称为南安县——— 三国吴嘉禾五年(263)置南安县,距今已经有1700多年了;直到1912年,民国才取消南安府,保留大庾县名称,县治设于南安镇;1957年,大庾县改名为如今的大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