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祠名馆

蔡边村钟氏祠堂

日期:2017年12月14日 浏览:
蔡边村钟氏祠堂

 

祠堂的石柱上贴有一副并不起眼的长联,细看“垂德祖先横坑木本水源远照沙村锦世泽,裕后根基蔡岭文经武纬文章华国出重霄。”上联中的“沙村”指的是“南雄保昌沙水村”,清楚地记载了大朗蔡边钟氏和寮步横坑钟氏都是从福建汀州迁居到广东南雄的珠玑巷。

 

他指着祠堂的对联说:“从这两副对联中就能看出蔡边钟氏的来源了。”正门旁挂着“莲峰绣(秀)挹,颍水源来”,“颍水”指的就是颍川,对联说的就是蔡边钟氏最先来源于河南颍川,而“莲峰”即今天大岭山与长安交界处的莲花山,是传统意义上东莞的最高山峰,蔡边钟氏祠堂正对着莲峰,此处指代钟氏落籍东莞。后因中原战火连天,先进们避难于福建汀州(现福建龙岩市)。

沿着街道走下去,宽敞的路口人来人往,在拐角处,一座躲避于闹市中的古村突兀出如今面前目今。

 

这是蔡边村,大朗钟姓最为集中的村庄。这也是本期“姓氏探秘”,周刊记者带领大家追寻历史足迹的地方。

 

走进蔡边村,城市的喧哗仿佛被隔绝于外,坦荡明朗,树影婆娑,宁静祥和,几位村民围坐于祠堂门口纳凉闲聊,得知我们前来采访,略显羁绊却又欣然迎接,并请来钟广茬老伯为我们讲述蔡边钟氏家族一代代的故事。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提到蔡边钟氏的渊源,钟广茬老伯可是被村里人誉为最有资格的讲述人,虽然已年过花甲,钟老伯仍旧健壮,中气十足,先祖将蔡边钟氏的历史口传于他,至今仍记忆犹新,对于祖辈的历史,他了如指掌,面对采访,侃侃而谈,许多历史故事都能脱口而出。

 

钟老伯介绍说,那时已经到了第81世孙钟继宗,他育有五个儿子,他于元朝至正十五年间由珠玑巷南迁莞城东门外学前(今天东城罗沙一带,古时东莞学宫所在地)。此地原是黎姓世居地,后黎氏将此地献出作建县学宫之用,钟氏住居黎氏宅侧,慕义相让,因各携眷而再迁他处。

 

  大儿子钟创基和二儿子钟造基迁去了增城,三儿子钟耀基迁到了猪乸涌,五儿子钟荣基迁去了惠州,而四儿子钟肇基则是蔡边钟氏的一世祖,肇基公为生计,常挑货物至大朗一带兜售,因路过蔡氏居住地(今蔡边一带),见桑繁稻熟,地皮肥沃,便顿足而居,在蔡氏聚居地旁边开基立业。肇基公从27岁开始立足蔡边村,生有二子:震广、震成,他一生忠实纯善,克勤克俭,于1418年辞世,享年90岁,为蔡边钟氏一世祖,葬水口牛牯岭。妻廖氏(1329-1418)常年肩挑食盐奔走四方售卖,暮年一次外出,因为人老力衰,加上天寒地冻,跌倒于竹头迳(今天黄江长龙村境内土名榄角地),而终逝,享寿89岁。后就地安葬,今其墓犹存。

都说祠堂是一个宗族最好的历史见证,承载着宗族的源流和始祖的功绩,参观祠堂便能对一个宗族了解一二。钟氏宗祠位于蔡边西坊,坐东北,向西南,是村里最具特色的古建筑,青砖碧瓦,飞檐反宇,雕栏石柱,古老而恢弘。正门的牌匾上刻着苍劲有力的四个字“钟氏宗祠”,显得尊严静穆。

 

      第一次重建是在清代,因为村与村之间的械斗,钟氏宗祠被炮弹击中,断了石柱,破了墙壁,村民集资对祠堂进行重建。新中国成立以后,祠堂一向作为物资仓库被村民使用,地板、梁柱因年久受损,1995年钟氏乡亲父老集资十多万对宗祠进行了维修。经历了几百年的洗礼,钟氏宗祠虽然被保存下来,但是早已褪去了壮丽的华彩,石碑上的字、墙壁上的古画已经模糊不清,横栏上的雕花,牌匾上的刻字也暗淡无色,为了怀念祖先,维护先进的伶俐成果,村民决定对祠堂进行第三次重建,当时全村筹集了一百多万资金,于2005年完工,使得钟氏宗祠古韵重现,恢复了往日的雄壮堂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