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册光绪庚子年(1900)分支修辑的《钟氏宗谱》(师德堂)和7册民国戊辰年(1928)合支修辑的《上虞钟氏宗谱》(忠孝堂),年前在丰惠镇现身。经笔者对“两谱”的一番细心核对、梳理,基本弄清了上虞钟氏的“来龙去脉”,现遍布虞山舜水的钟氏族人,原是会稽师山钟氏门下彦智公的后裔。这一发现,对考证上虞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等历史提供了史料,也为如今故意认祖归宗的钟姓族人找到了连续依据。
笔者萌发探求钟氏家谱始于2006年从《湖塘陈氏宗谱》中明晰祖父守卿老师、祖母钟氏后,为给祖辈留下同样的宝贵纪念,激起了寻找祖母家世之心,动手在茫茫的“谱海”中探求钟氏家谱。通过查阅浙江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的馆藏家谱目录,发现仅是上海图书馆存有一部光绪己亥年(1901)修编的《张村钟氏宗谱》(3卷)。盼望落空后,开始呼朋唤友在钟姓聚族地探问家谱的踪迹。功夫不负故意人,居然在一次农村婚宴中得到了信息,于是第二天就与挚友赶到丰惠南郊一村民家中,当笔者看到纸屑窸窸索索往下掉的两部钟氏家谱时,感触万千,终于找到了梦寐以求的祖母家谱。
“钟”作为姓氏,2007年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对全国户籍人口的一项统计分析称,位列前100名的姓氏中,钟姓处55位。据1989年出版的《上虞县志》记载,全县当时钟姓总人数已经达到5533人,位列100名姓氏中42位。
钟姓出自春秋时期,谱(两谱,下同)载:“宋桓公曾孙伯宗仕晋,生州犁仕楚,食采钟离为得姓之始。”据资料,钟姓源于春秋宋国的桓公三子遨,公子遨在晋国任职,遨的孙子伯宗为晋国医生,因忠直敢谏遭人嫉恨而被害。伯宗的儿子州犁逃到楚国,任楚太宰,封地在钟离(今安徽凤阳县东北,现尚存钟离城遗址),他的后人于是以地名钟离为姓。秦朝末年,楚霸王的大将钟离昧,在项羽失败后,被刘邦追杀自刎而死。他的次子钟离接为避父难,于公元前201年,在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去离单姓钟,代代相传,后来成为全国各地钟氏的重要来源。谱称:会稽师山钟氏“系出长社季明公”。
上虞钟氏来自会稽师山,谱载:“文珍公在唐代为池州铜陵人,任严陵太守,厌五季之乱迁居会稽,代传至九承事公讳世荣,当宋庆历(仁宗)时,由会稽学前迁居太平乡重修舜帝庙,今绍郡钟氏及迁居外省者皆其裔孙。”因舜帝庙下有座师山,故谱载:“我庙下子孙皆得称师山钟氏。”至南宋,世荣公的元孙彦智,讳俨,字人望,任宋(高宗)殿前都督兵马使、护国太尉、武翼医生。宋室南渡时,谱载:彦智公“父子护驾临安,精忠激烈,英勇周旋,保国忠君建奇勋”。公入赘上虞姚宅(今丰惠镇姚村)门弟,生育二子(长子世祖,任宋殿前都督统领;次子世宗,任宋都督兵马),世代繁衍,人丁旺盛,谱赞彦智公“由会稽舜帝庙下迁居上虞,簪缨累世,瓜瓞蕃行至数传,遂派分六支:石门、悦济、登随、洪信、南山、西湖,里居日益拓,生齿日益繁,成虞山王谢也”。除彦智公后裔外,他的伯父承让公在上虞也有后裔,因此,乾隆己亥年(1779)修编上虞钟氏族谱时,将世荣公列为始祖,彦智公列为迁虞始祖,一向沿至民国十七年做谱。
据谱内分支考载,上虞钟氏彦智公下分六支二十八派(地):
石明支:在城派、张村派、达浦派、中巷(余姚)派。
悦济支:十二世孙旸、常分悦房和济房,两房下有在城派、清水塘派、叶村派、干溪派、羊巷派、新昌派。
登随支:在城派、溪头派。
洪信支:在城派、张村派、陈岙派、溪头派、下附派。
南山支:大池头、瓦窑头、南堡以及官山、西溪湖、朱李岙、高马庄、田家山。
西湖支:南岙派、华渡桥派、下附派。
另彦智公的伯父承让公一支徙居庙下,后分二派:
上宅派:上宅、蒋家山、蒋村。
下宅派:下宅、下穴、托潭、伧唐、湖头、谢村、坳原。
上虞钟氏源远流长,人才辈出,谱载祖先中出过解元3人、进士4人、举人1人、贡生9人。包括彦智公入仕高官达20人。光绪版《上虞县志》还载有钟钦礼(明成化、弘治年间宫廷画师)、钟谷(明嘉靖年间刑部主事)的传记。